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去往乌托邦的路上赤子先行

来源:农业工程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平淡老人出口成章蓝绿色短袖T恤衫,乳白色长裤,稀疏纯净的白发衬着光洁微亮的谢顶。初见仇老,他正端坐在树荫下的木椅上,手扶着拐杖闭目养神。目测中,和我心里那个大名鼎鼎

平淡老人出口成章 蓝绿色短袖T恤衫,乳白色长裤,稀疏纯净的白发衬着光洁微亮的谢顶。初见仇老,他正端坐在树荫下的木椅上,手扶着拐杖闭目养神。目测中,和我心里那个大名鼎鼎的发明家形象有些出入:古稀已过,我没有见到传统意义上的老态龙钟;300多项发明成果傍身,没有傲人的感觉,只有亲切平和。就那样静静地坐在院子里,如邻家的老人:慈眉善目、从容淡定。当女儿告诉他,我是记者,要和他聊聊发明的时候,老人家微微扬起脸,很自然地点点头,微笑着示意我坐下,马上调整到自然的社交感觉。看得出,老人家见怪不怪,也难怪,物理农业、离子科学等多项重大发明专利问世,仇锦明的名字在业界早已为人所熟知,关于他的声肥、负氧 离子应用等多项发明成果,我想他已经记不得复述过多少遍了。 离约定采访的时间还早,其他的记者还没有到,我就和老爷子聊起家常,没想到,这个话题却让我意外地发现,原来科学家在专业以外的领域竟然也可以如此健谈。仇老兴致勃勃地畅谈起《老子》的“和其光,同其尘”、《论语》的“德不孤,必有邻”、“居安思危”……在国学的语境中,仇老渐入佳境,向我展现了一个生于解放前,长于红旗下的一代科技工作者是怎样坚守己任、孜孜以求、攻坚克难,又是怎样光环傍身却又不忘初心。 百炼成钢方能老骥伏枥 当年,聂荣臻元帅主抓国防科技,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有几类人才被整合在一起,组成自己的科研队伍。有从国外回来报效祖国的著名科学家,比如钱学森;也有解放前从旧中国各类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以及解放后国家自己培养和选送到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深造的各类青年人才。时间追溯到1959年9月,我国自己培养的一批青年专业人才迈入国防科研的专业队伍中,青年仇锦明以优异的成绩、经过层层选拔成为这160名科技青年人才中的一员,穿上军装开始从事国防科研工作。这是一支由前苏联专家亲自指导下的国防高端力量,也是仇锦明科技生涯的起点。至今,仇老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的形象:白短袖,一只半旧的皮箱,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仇老幽默地说,当年他们的励志箴言是:“伟大的人物住在城里,而他们的妈妈却住在乡下,我们要努力学习为妈妈争光为妈妈服务。”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开始在他自己的研究天地里忘我地工作,努力回报党和人民以及家乡父老的培养。 作为学校里的学习委员、业务尖子,毕业于无线电技术专业的仇锦明没有选择去清静的研究科室绘图,而是自愿选择先下到车间,以技术员的身份带领工人师傅学习制造特种设备及各种零部件。因为他听了当时研究院总工转述的一段话而深受启发。原来,原苏联乌拉尔山的重工业工厂有位叫基里连科的总工曾经说过:“只有懂得了制造技术而成为一名最好的工艺员,才能成为最好的设计研究人员。”而他这一干就是十年,青年仇锦明在不断地学习摸索中逐渐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他和伙伴们用自己设计的技术图纸和工艺方法,带领数十位工人师傅,一起进行国防特种设备的生产制造,他们每年生产的特种设备有七八十种之多,并对设备制造的各项标准、技术与精度的要求等进行设定,丰富的实践经验,锻炼了他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后,他还从事过电真空、光刻、电火花加工、高温电铸等多种特种工艺研究并拥有成果。而这段最基层的艰苦工作,仇老认为是一生中的宝贵财富,为他日后的科研、发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中,仇锦明掌握了大量第一手信息和资料,也逐渐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追求。那时候,大家都是拼命三郎,都有一腔报国之志。新中国成立后一切都是起步阶段,青年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国防科研工作的责任以及积极建设祖国的热忱之心变成了持续不断的动力,不断激励着他们承前启后,在科技的道路上去追赶,去超越。说起这些时,我不经意间注意到:仇老顶边的丝丝银发,竟然是飘然竖立的,透出一种坚韧、不服输的感觉!一入“科”门深似海,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辛勤耕耘,在科学研究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智慧与胆识兼备、恒心与艰辛并存的仇锦明终于硕果累累。 爱情就是你懂我,伴我风雨同行 仇老的夫人是北京人,恬静文雅,话少,但看得出在仇老这里却很有分量。对夫人的每项“指令”,仇老很顺从。那一代人的爱情来得晚,却很厚重。即便是在当时,他们俩也是晚婚晚育的典型。当时仇老一直致力于下基层、搞科研,心无旁骛。仇夫人当年是众人眼中的美人,而仇老6年追求,一切终是水到渠成。他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同为青年军官,同甘共苦的岁月里,更多的是相濡以沫。年轻时,在他们的婚姻中,没有多少潇洒的时刻,而披星戴月却是家常便饭,没有怨言,无须解释。工作生活,只有尽心地打理行囊、不问;只有默默地送行、不说;只有耐心地等待、不急;只有坚强地相守、不悔。 当年从车间回到研究室后,仇老开始接手研究雷达用大型高电压调制设备的设计研究工作。繁重紧迫的研究工作常常需要他去实验室加班,从事此项高辐射且危险的高电压大功率调制设备研究常常令人担忧。而实验室是军事重地,闲人免进,站在外面,一根绷紧的心弦,只有看见丈夫安然出来才会放松下来。不是夸张,是因为成功都是在无数次失败中总结教训、一次次推倒重来的历程中一朝站立的,实验的悲欢、凶险不足为外人道。仇锦明的高电压及保护电路设计经验成就了他以后对离子研究的深入探索。他的发明专利中,负氧离子机器应用上万伏电压的发射极可以被人手触摸,而不会造成触电的危险。这个研究乃至成功的过程中,是怎样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实践得来真是可想而知。八十年代初,仇老因工作出色,被调至行政主管部门,可是他不愿放弃研究室的科研课题,一度兼任微机应用等项目的课题组长,继续他热爱的研究。而因为保密的原因,他的一项国防科研成果即使超越了当时德国最先进的技术水平,也不曾公开。但是,他以及他的爱人战友都只觉平常,无怨无悔。 清贫的生活、艰苦的工作,无名无利,仇老没觉得有什么对不起家人,因为他是在“为了人民工作,这是责任!”仇夫人,依然只是淡然一笑说:“那时大家都是如此,他做什么,我懂。” 一个“懂”字,诠释了半世夫妻的爱恋。几十年风雨如晦,也会朝思暮想,因为懂你,所以无论大风大浪,都得和你一起扛。仇夫人是高龄时生得一女,无疑,这个有见地的妻子、伟大的母亲定是一个人拉扯大的孩子。我很想听听育儿的故事,可是这位老人家依旧云淡风轻,没有任何炫耀和表白。仇老的女儿说起父亲做实验时经常受伤,有一次还哑了大半年。我注意到,女儿的语气还有些嗔怪,这夫妻俩非常默契地无波无澜。我随口问了一句:“阿姨是做哪方面工作的?”仇老自豪地大声回答:“她是我们单位保密局的!”我们同时哈哈大笑,同时,我的心里酸酸的,充满敬意。 天地人和,取之于斯,用之于斯 说起发明,仇老滔滔不绝,难得他可以全面系统地给一个外行人也能讲解得生动明了。仇锦明的发明专利多半围绕着生命与健康。逐渐被人们结识利用的是物理农业概念。生命源于自然,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给生命提供基本保障的,那么粮食首先要确保绿色自然,安全无害,其次才能谈经济效益。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增产增收的利益驱使下,大多数土地已经是化肥农药的牺牲品,种出来的粮食,蔬菜瓜果,我们已经只敢卖不敢吃了。并且生态资源在恶性循环下去。 基于此现状,仇老开始了对声波农业工程的研究。宇宙大同,天地人是相辅相成的,如同武侠小说里写的,毒草旁边必有相生相克的解药。科学上讲,声、光、电、磁、气都可以是肥料。其中“声波”可被广为应用。虽然我们常说“对牛弹琴”是白费力气,但是也有“魔音”“咒语”的神话在流传。而近代,牧场里给奶牛听音乐会促进产奶;在两间屋子里放两个橘子,然后骂一个夸一个,若干天后橘子也会有天壤之别。这类小实验已经被人们津津乐道。仇老更认定四个字:草木知音。于是,一种新型纯天然无公害的物理“肥料”跃然而成——声波物理农业工程,俗称“声肥”。仇老的此项发明,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简单来说,就是用特定的声波仪器作用于农作物,来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听到特定声波的农作物通过信息学、力能学原理的作用促进自身快速增长的同时,可以产生并释放一种叫“芦丁”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达到驱虫的目的。声肥的应用促进了多种农作物的优质快速生长,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等的产量和质量。利用这项技朮可生产出不使用化肥、农药,产量高,囗感好的纯绿色粮食、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等,从而彻底解决了百姓餐桌有毒食品的问题。 仇老研究的另一大板块是有关离子技术的。仇老研究设计的无臭氧负氧离子发生器以及以此为核心技术设计的相关专利,可以应用于空气净化方向来杀菌、抗氧化、净化空气等;离子医学方向可以达到消除人体自由基、提高血氧含量、抗衰老、治疗哮喘、烫伤的目的。仇老对负氧离子及臭氧的研究被认为在大气治理,土壤改良,人工降雨,军事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所有的发明,都恪守着道法自然,不用化学合成,只有物理对接;都是一个初衷,那就是还给世界一片净土,一片蓝天。探索生命的奥秘,让健康长寿不是遥远的梦。 守着聚宝盆却安贫乐道 仇老的头衔很多,哪一个都有含金量。仇老的发明获得专利初审公开的有300多项,已经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有14项。 按照有关规定,所有申请的专利都要分别缴纳不同金额的专利申请费,初审合格后对外公开,此时需要缴纳专利实审费,通过后还要缴纳每年的专利费,并且在专利保护期内逐年递增。每年,为了这些科学成果,仇老要付出一笔笔不菲的开支。而想要通过专利转让获得知识产权收入来弥补科研及其专利缴费的支出,目前的环境下却举步维艰。形象一点说,仇教授是一个聚宝盆,里面种着300多棵摇钱树,可是,如今的流通货币是纸币,仇老捧着的,不仅是他毕生的心血,也是祖国的科学瑰宝,但是,应用难变现亦难。 这些专利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声肥为例,即使我们明白农药、化肥的长期滥用,最终导致空气、水、土壤、食物污染变质,但是,目前物理农业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虽然国家出台了“到2020年农药、化肥使用增长率要降为零的方案和纲要”。但是,真的实际操作起来,还有许多过程要走。对于我国从化学农业到物理农业的转变之路,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指导、业界的专业力量、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等等、以及有眼光、有胆识的企业家的总体把握和全力投入。 也有很多公司来找仇老洽谈专利合作。可是谈得很多、做实事、能成事的少,尤其让老爷子痛心疾首的是有人想要打着他的旗号仿造,还想定高价出售给农民,他再三强调:农民已经不容易,声肥用于农业,暴利不是初心、根本、非长久之计。我发明出来的好东西就是要让老百姓受益的,得实惠的,不能增加农民负担。仇老想要找那种真正有实力、能将声肥产业化而又有恒心、有情怀的企业家,要 把这些利国利民的发明真正用在老百姓身上。没有合适的伙伴,他宁愿坐拥财富,固守清贫。 我慨叹这些发明和专利是一笔巨额财产时,仇老一口否决了,他说这是科学的结晶,不属于个人,应该属于国家,属于人民,属于人类。单单看这几句话,我也会觉得这很空洞虚无,可是,当我面对这样一个为科学发展不断呼吁、殚精竭虑,手上长满老年斑,两鬓苍白的老科学家时,我发自肺腑地相信这是他的心里话,是那一代人的心里话。 我很忧伤地自言自语:这么多好东西,没有利用起来,真可惜呀!没想到仇老坦然一笑,反过来安慰我:不用难过,很多科学、很多文化都是为人所逐步了解、认识和应用的,就像画家的画,都是身后许多年才价值连城的。我们期待这一天早点到来! 不得不说,仇老在用自己的发明倾力打造一个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绿色帝国,在用科学的手段去建设理想中完美的乌托邦。而他自己,更是一个赤子,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率先行走在这条苍茫的大路上。 仇锦明教授简历及主要成果: 北京玉佳明三态离子科学研究院院长、无线电技术与电脑应用高级工程师、中国发明协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分会会员、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臭氧分会特邀会员。 1959年—1990年在某部某研究院从事国防军工科研工作,历任特种工艺研究室特种工艺研究课题组长、计算机研究室微机应用研究组课题组长等,拥有多项国防科研职务研究成果及个人发明专利,并刊文创立了“发明方法学”等。 从1984年起在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北京兴盛公司任技术顾问,1987年6月起任中国科技情报所中科应用技术公司技术顾问,之后分别在北京爱可得科技应用研究院、电子部中电兴发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公司任副总工程师等职务,协助解决技术难题。曾任科技部高技术中心所属全国高技术产业化协作组织专家委员会常务专家组组长、协作办公室主任等职;并曾受邀担任农业部技术市场处、乡镇企业发展中心等部门咨询专家。

文章来源:《农业工程技术》 网址: http://www.nygczz.cn/qikandaodu/2020/0808/519.html



上一篇:12316在祖国之南放歌乡村(组诗)
下一篇:“新农民”培养计划背景下的农业工程人才培养

农业工程技术投稿 | 农业工程技术编辑部| 农业工程技术版面费 | 农业工程技术论文发表 | 农业工程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工程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